壽命與大便次數有關 !?研究發現:壽命長的人,每天排便在這個次數
1 / 11
你可能沒想過,一天上幾次廁所,竟然和你能不能長命百歲有關係。
一項發表在《NatureAging》雜誌的研究追蹤了超過3萬名中老年人的排便習慣,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:每天排便1次的人,死亡風險最低,比那些三天一拉或一天三次的人,風險低了將近15%。
而那些經常三天不通一次大便的,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結腸癌的風險,幾乎是「日排族」的兩倍。
這不是迷信,也不是標題黨,而是你身體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提醒你:我可能出了問題。
我們總以為排便是件小事,可在醫生眼裡,它是腸道健康的「晴雨表」,也是人體代謝、免疫、神經、情緒的一面鏡子。
你每天蹲幾次坑,怎麼蹲、蹲多久、蹲出來什麼顏色……都是「長壽密碼」的一部分。
2 / 11
先說個你熟悉的畫面:老王,隔壁那個愛釣魚的退休大爺,身體倍兒棒,吃嘛嘛香,唯一的「毛病」就是——三天一拉,拉得滿頭汗。
他總說「老了嘛,腸子慢點正常」。
直到去年突發腦梗,住進了ICU,我們才知道,他的便秘不是「老了正常」,而是慢性炎症壓著沒爆。
長期便秘,不只是拉不出那麼簡單。
研究顯示,每周排便少於3次的人,結腸癌風險增加48%,心梗風險增加23%
原因不是大便本身,而是它背後的「代謝廢物滯留」機制。
大便里含有大量膽汁酸、細菌毒素、代謝殘渣。
4 / 11
說到這,可能有人要問:那是不是「拉得越多越好」?
一天三次,是不是就更長壽?
這也是個大坑。
排得太頻繁,也不是好事。
研究發現,每天排便超過2次的人,死亡風險反而上升了8%
這類人常常伴有腸道過敏性反應,如腸易激綜合徵、慢性腹瀉、吸收障礙等問題。
大便太稀、次數太多,說明腸道蠕動過快,營養來不及吸收,免疫屏障也會變薄,容易引發貧血、電解質紊亂、低蛋白血症等慢性病。
5 / 11
還有一類人,表面上每天拉,但其實是「假通順」。
像我的一位女病人,小李,33歲,天天早上定點去廁所,十分鐘不出來不罷休。
她自詡「排便規律」,可我們一查腸鏡,腸道里竟然還有大量宿便殘留,糞石都形成了。
她所謂的「每天拉」,其實只是「前段通,後段堵」。
這類「表面規律型」便秘,往往是腸道蠕動乏力型,也就是大腸肌肉不夠力,排不幹凈。
時間久了,毒素堆積,氣血兩虛,臉色暗淡、口臭、易疲勞,整個人都像「被堵住了」。
說到這,你可能心裡已經有點數了:一天排便1次,不多也不少,是最理想的頻率。
6 / 11
但別誤會,重點不是「一天一次」這個數字,而是「規律、順暢、不費力」這幾個指標。
什麼樣的排便狀態,是「長壽型大便」?
第一,時間固定。
每天差不多時間段自動想上廁所(通常是起床後或早餐後),說明腸道生物鐘穩定。
第二,排便順暢。
蹲下5分鐘內能解決,不需使勁、不用看手機催產。
說明腸道蠕動正常、腹壓協調。
第三,成型適中。
大便呈軟條狀、不幹不稀,顏色偏深黃或棕色,無明顯異味。
說明腸道菌群平衡、飲水正常。
7 / 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