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次抗癌成功,86歲國醫大師的肺腑之言,除了糖,這3種食物不要碰

在中醫的領域里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師。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,又榮膺國醫大師的稱號,他就是王綿之教授。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自己也曾經是癌癥患者,而且 同時患上肺癌和結腸癌兩種癌,但都被他成功一一化解,這也是他最為人所敬仰贊嘆之處。
1923年,王綿之出生于江蘇南通。作為當地王氏醫術的第十九代傳人,他自小就在濃郁的中醫氛圍中成長。
在父親的悉心熏陶下,年幼的王綿之開始接觸中醫的奇妙世界,一顆熱愛中醫的種子悄然種下,逐漸生根發芽,他也立志要將家族醫術傳承并發揚光大 。
在他15歲時,就踏上了跟隨父親研習的中醫之路。 他十分的勤勉刻苦,將《傷寒論》、《湯頭歌訣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中醫經典反復研讀,直至倒背如流。
到1942年,19歲的他已初露鋒芒,開始獨自為患者診病療疾。 靠著扎實深厚的家學根基和自身的勤奮努力,他迅速在當地收獲了一定的名氣。
1955年,王綿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,讓他在專業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造 。畢業后,才能卓越的他被留校任教,不僅肩負起籌建方劑組組長的重任,還擔當起門診部主任一職。在隨后長達60余年的歲月里, 他如同一棵蒼松般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,用精湛的醫術和仁愛的胸懷,讓無數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擁抱健康與希望。
但人吃五谷雜糧,哪有不生病的呢?就算是醫生也不能避免。 時間來到2000年5月,那時的王綿之教授已經77歲高齡。 在他照常上完廁所準備沖水時,發現了便池里的煤油般的黑便,而且伴隨著腹部陣陣的疼痛 。他這才意識到不對勁,等通知了家人后,趕忙將他送進醫院就診。
入院后的腸鏡檢查,發現了結腸內占位性腫瘤的存在,病理活檢也明確了結腸癌的診斷。
家人們聽到這個檢查結果,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。就連經驗豐富的接診醫生,臉上也布滿愁云。然而反觀王綿之卻不受影響,在和醫生確定了治療方案后,每天都在積極配合治療。醫生查房時,也不禁豎起大拇指敬佩她的好心態。
由于結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特異性表現,部分患者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、便秘與腹瀉交替、大便次數改變等 。隨著病情的發展,很多患者還可能會出現 腹脹腹痛、持續性的低熱、貧血以及腹部包塊的表現,通常這個時候就已經發展到中晚期了。
眼見王綿之的復查指標一次次朝著正常值穩步邁進,他也逐漸達到了回家休養的標準 。正當家里人因他的康復滿心歡喜的時候, 命運卻突然揮出了沉重一拳 。大約過了半年的時間,時刻心系患者的王綿之教授在坐診過程中, 頻繁地出現嗆咳,每一次咳嗽都讓胸口更加發悶,胸膛像是被一股無形氣緊緊包裹 。
他原以為這只是自己在治療后,身體還沒有完全調理妥當,一時沒有多想。
然而隨著咳嗽越來越頻繁,到了夜晚像是連珠炮般不停歇,讓他難以安睡。喉嚨里呼嚕嚕的痰鳴聲不斷,這一切都在告訴他況并不尋常 。于是,他果斷決定提前來到醫院復查。
而復查的結果,令在場所有人都驚訝不已,胸部CT清晰地顯示:在左上肺葉存在一形狀不規則的腫塊影,直徑大小約有3cm ,而且左肺門和縱隔內可見多個腫大的淋巴結。經過病理穿刺檢查后, 確診為左上肺鱗癌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