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兒女再好,也敵不過兒女的冷漠無情

對兒女再好,也敵不過兒女的冷漠無情
美麗夢想 2025-11-01 檢舉

 

01.

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:

你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,他卻視若無睹;

你在等他長大後報恩,他卻在等你道歉;

甚至在你最需要他的時候,給你最冷漠的一刀;

你以為人心換人心,可最後換來的,卻是一段緊張的親子關係以及一場精準的報應。

很多父母不懂,為什麼曾經的乖孩子,會變成情感淡漠的「白眼狼」?

 

對此,李玫瑾在《幽微的人性》提及到:

有一種人他們完全沒有形成或發展情感的能力,稱為「情殘」──情感上的殘疾。情殘比「智力低下」更可怕,你對他們再好也沒有用。

 

書中記錄了這樣的故事:

談起那些無惡不作的罪人,李玫瑾曾可恨地說:

“有些人吧,說句實話,我隔著鐵柵欄都想扇他倆耳刮子。”

有一次,李玫瑾問一個強姦殺人案的罪犯:

“你為了幾分鐘的快樂,把一個可能是人家的母親或女兒就這麼輕易地了斷了,你不覺得你太殘忍嗎?”

 

男人回應:“她命中註定應該是被我克的。  ”

你聽,這是人說的話嗎?

眼前這個男人顯然毫無人性。

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個犯罪人,他家裡很有錢,結婚了,還有老婆。

他犯案不過是為了極端地自私放縱自己。

顯然,這個犯罪人就是一個「情殘」的人。

你是無法用人類最基本的情感,例如愛、感恩、罪惡感、憐憫來制約祂。

他的世界是冰冷的、堅硬的,任何溫情都無法在他心上留下一絲痕跡。

 

02.

看到這裡,你也許會不寒而慄:

這種毫無人性的“情殘者”,到底是怎麼長成的?

身為父母,我們又該如何避免,自己辛苦養育出一個「白眼狼」?

有人認為,人性是與生俱來的。

非也。

李玫瑾教授一再強調,如果人性是天生的,那世間為何還會有那麼多冷酷與罪惡?

 

人性始於情感。一個人情感越豐富,人性越豐滿。

而情感,恰恰是在生命最初的歲月裡,被撫養者一點一滴「餵」出來的。

正如李玫瑾所說的那樣:“當一個人在弱小的時候沒有被善待,你怎麼能指望他長大了會善待這個社會?  ”

很多犯罪人格的源頭,就是童年那段無助與掙扎的經驗。

想要孩子有一個健全的人性,關鍵在於「心理扶養」。

具體怎麼做?

第一,用豐沛的愛,為孩子建立情感的「銀行帳戶」。

孩子6歲前,尤其3歲前,是情緒發展的黃金關鍵期。

在這個階段,父母親給予穩定、無條件、可預期的愛,就像是在為孩子開設一個情感的銀行帳戶,不斷往裡面存入「愛」與「安全感」。

這個帳戶越充裕,孩子未來抵禦人生風雨、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就越強。

此外,李玫瑾還特意指出: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,這會讓孩子難以對撫養人產生深度、連貫的依戀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