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6歲北大教授夫人,斷水斷食4天,臨終前留一下一句話震驚無數人
即使在90多歲高齡,她仍然堅持每天早起,並按時完成既定的日程安排。
她也非常的樂觀,即使生活中有困難和挫折,她總能十分豁達。
她常說:"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,但只要心態好,就沒有過不去的坎。"
她喜歡閱讀各類書籍,關注時事政治,甚至嘗試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。
這種對生命的熱愛讓她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,充滿了樂趣和意義。
陳司寇常說:"只要還能動,就要自己做。這樣不但不會給別人添麻煩,也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。"
她深知過度依賴子女不僅會給他們帶來負擔,也會影響自己的獨立性。
因此,儘管子女多次讓她搬去和自己同住,她還是選擇獨居生活,只在重要節日或有特殊需求時才與子女團聚。
平時,她透過電話或視訊與子女保持聯繫,既能了解他們的生活,又不會過度干涉。
堅強對抗病魔
在94歲時,陳司寇也被診斷出罹患腫瘤。
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,她並沒有表現出恐懼或絕望,而是以一種平靜而理性的態度接受了這個事實。
她對家人說:"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,我已經活了這麼多年,沒什麼好遺憾的。"
這種豁達的態度不僅安慰了焦急的家人,也幫助她自己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。
在得知病情後,陳司寇並沒有立即選擇接受治療,而是仔細衡量了各種選擇。
她認為,在她這個年齡,過度的醫療幹預可能會帶來更多痛苦,而不是延長有品質的生命。
因此,她明確表示拒絕過度的醫療幹預。
她告訴醫生和家人:"我不想在醫院度過最後的時光。我希望能在家裡,和我熟悉的環境和物品在一起。"
她選擇了保守治療,主要是透過調理飲食、適度運動和心理調節來維持身體狀況。
她堅持每天散步、做輕度運動,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。
面對即將到來的生命終點,陳司寇展現了令人敬佩的坦然。
她不僅為自己的後事做了詳細安排,也常和家人討論死亡的話題,幫助他們接受這個必然的結果。
她對家人說:"死亡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沒有好好活過。我已經度過了精彩而充實的一生,現在是時候安心地離開了。"
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陳司寇依然保持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他人的關懷。
她鼓勵身邊的人要珍惜當下,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。
選擇斷水斷食結束生命
在她96歲高齡時,癌症發生了轉移,她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,不得不纏綿病榻。
面對日益衰弱的身體和逐漸失去的自理能力,她做出了斷食斷水離開世間的決定。
這個決定讓她的子女非常的難以接受。
但她向家人說了最後一句話:"我已經活得夠長了,現在每天都需要別人照顧,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。我希望能有尊嚴地離開,而不是成為他人的負擔。"
陳司寇認為,生命的品質比長度更重要,她不願意在失去自理能力和清醒意識的情況下苟延殘喘。
她將自己的財產和遺物進行了合理分配,並寫下了詳細的遺囑。
將這些都做完之後,陳司寇開始正式斷水斷食,不管孩子們怎麼勸說,她都堅持自己的想法。
四天之後,在家人的陪伴下,陳司寇最終安詳地離世。她的臉上帶著平和的微笑,彷彿只是進入了一場安靜的睡眠。
陳司寇的經歷引發了我們對老年生活品質的深入思考。
有的人覺得,就算一直病在床上多活一天也不想早早的離開。
也有人覺得,寧肯有尊嚴的走,也不願意長久的纏綿病榻,讓人伺候自己。
關於生命的選擇,沒有標準的答案。
但不管怎麼選,對我們來說,在還活著的日子好好活,就無懼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