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長大後,家就散了,這是親情的真相
龍應台說:「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,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。」 父母終於明白,自己在孩子的人生裡,不過是個配角,連想說的話,都壓縮成了轉帳備註裡的「注意身體」。
很多人認為團圓飯是家的延續,其實是親情最後的體面。孩子帶著新觀念回家,你精心做的拿手菜,在他眼裡成了「不健康」;你想分享人生經驗,被他當成「老思想」。兩代人間像隔著一條深溝,你叮囑“多穿秋褲”,他覺得你老土又迂腐。
畢淑敏說“父母和子女終將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”, 莫言在《晚熟的人》中說: “世間的愛都指向團聚,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。”
其實,聰明的父母,在送孩子進幼兒園的時候就學會了“目送”,孩子不是風箏,不用死攥著,孩子是候鳥,要飛向自己的遠方,與其電話裡問“什麼時候回家”,不如說一句“累了就回家”。
親情不是“掌控”,是“成全”。林清玄說:“愛的開始是一個眼神,愛的最後是無限的蒼穹。”
父母和孩子,本是互相的一段簡短時間的陪伴,當孩子走向自己的人生,不用傷心挽留,不用執著於“曾經的家”,笑著祝福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,孩子能做自己,是父母最大的成功。